笔者与我国著名的出版家陈原先生相识20多年了,虽然平时交往不多,但他对书的着迷程度,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他从19岁起,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,读书、写书、编书贯穿了他的人生道路,他迷上了书,迷上了出书这个事业,百折不回。他这一辈子读了多少书,也许他自己都说不清楚。他认为,出书人的自我修养,第一条首先应当使自己成为“书迷”。他就是个“书迷”,书支撑着他晚年孤寂的生活,书支撑着他敏捷的思维,书支撑着他的全部。在他80寿辰时,新闻出版署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为他举办纪念活动,他别开生面地作了一个“迎接信息时代挑战”的学术报告,与会者无不赞叹不已。
与之相比,时下不少出书人不怎么读书。他们脑子里装的是利润指标,心里想的是要多赚点钱,成天东跑西跑,忙得不亦乐乎。他们不像个“书迷”,倒像个生意人,泡酒吧、逛歌厅,什么时间都有,就是没有时间读书看报,出书人少了一点书卷气。有人说,都什么时候了,还谈什么书卷气。的确,今天与过去不同了,出书要讲经济效益,出书人不但要会编书,还要掌握市场信息,但这与要多读点书并不矛盾。书卷气是出书人应有的一种风格。出书毕竟不同于做生意,出书的效益最根本的在于书的质量,书的价值。陈原先生成为公认的著名出版家,可能不是因为他出的书赚了多少钱,而在于他的学识,在于他对出书的深刻理解,在于他对出版业的卓越贡献。
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凝聚,做书籍出版工作,没有渊博的学识是不能胜任的。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时,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打好知识根底,提出:“要博览群书,哲学、政治、经济、法律、历史、文学等方面的书籍都应该读一些,科技知识也应尽可能多学一些。”出版工作者何尝不应如此。当前出版物中知识性的错误很多,除了责任编辑责任心不强的原因外,与他们的知识根底不扎实不无关系。特别是在当今社会,科学发展日新月异,知识更新不断加快,这种时代特征集中地反映在各类书籍中。因此,做书籍编辑工作,即使原来有比较好的知识根底,也要不断学习,更新知识,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。
出书人要会读书。书很多,谁也不可能什么都读,要有选择地读。出书人读书,不同于做专门学问的人读书,大都只消浏览;出书人读书又不同于一般人把读书当作消遣,要有目的地读;出书人读与自己业务工作直接有关的书,就要下工夫读。这些也就说说罢了,各人自会有一套读书方法。会读书也是做编辑工作的一个基本功。作为一个合格的编辑,拿到一部书稿,应马上能掂量出它的分量:这部书在已出版的同类书中处在什么水平?有没有什么创见?缺陷在哪里?该不该出版?从这里也可见一个编辑读书的功底。现在低水平重复的书很多,与有的编辑读书少、不了解出书的全貌不无关系。
读书贵在自学。读书来不得半点勉强,要有内在的动力。出书人既然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,就应该对书情有独钟,见到书就想翻翻,这应当成为一种职业习惯。出书人也不妨给自己立点读书的规矩,定点读书的指标,给自己的生活加点码,这个工夫是不会白费的。同时,出版单位对编辑人员读书要做好组织、引导、服务工作,要有一点鼓励读书的实实在在的措施和办法,倡导多读书,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。